懷化市農業委員會2016年工作要點

發布時間:2016-05-04 15:20信息來源:懷化市政府門戶網站

   懷化市農業委員會2016年工作要點  

  2016年農業農村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市委“一極兩帶”和“一個中心、四個懷化”發展戰略,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提高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基本主線,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出發點,補齊現代農業這個短腿,堅持產量、產能、效益一起抓,力爭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0%以上。

  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1.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優化糧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糧食生產轉型發展,增強糧食效益,按照“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的要求,突出“兩穩兩提”工作方向(穩定糧食面積、穩定糧食總產;提高糧食品質、提高糧食效益),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措施落實,努力提高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糧食面積穩定480萬畝左右,總產穩定180萬噸,發展高中檔優質稻120萬畝以上,實現糧食生產效益55億元以上。

  2.大力發展經作產業。緊緊圍繞解決我市經濟作物生產方式粗放、標準化程度低、產品低端、市場占有率少、效益低等問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提質、增效、穩面、調結構”思路,重點抓好特色優勢產業,以市場和效益為導向,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370萬畝,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品種布局,全面推進果蔬茶“三品”提升行動,大力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資和新模式,繼續創建果蔬茶標準化園區建設,培育經作種植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拓展營銷渠道,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效益。大力抓好煙葉生產,進一步完善煙葉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全面推進煙葉精益生產,提升煙葉質量水平,確保完成收購煙葉6萬擔、煙農收入9000萬元、煙葉稅收1740萬元。

  3.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積極調整養殖產業結構,突出地方特色品種,在支持生豬養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和特色養殖業,整合力量和資源,培育和打造優質特色種養殖品牌。按照已劃定的“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養殖業總體規劃布局,統籌布局畜牧水產業的養殖基地,滬昆高鐵沿線建設新晃黃牛、溆浦鵝、芷江鴨養殖加工基地;包茂高速沿線建設洪江雪峰烏骨雞、通道黔邵花豬、靖州溫氏瘦肉型商品豬、托口水庫大水面養殖基地;杭瑞高速沿線建設沅陵湘西黑豬、五強溪庫區大水面養殖基地;張吉懷精品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休閑漁業觀光帶。積極主動承接長株潭養殖產業轉移,加快建設養殖業項目庫,爭取四川新希望集團落戶懷化、溫氏集團擴大投資。

  4.加快農業產業化和休閑農業發展。加大特色農產品營銷和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扶持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指導抓好靖州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增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力爭全市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以上。推進糧油、水果、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整合,力爭年底之前將全市茶葉品牌全部整合為“碣灘茶”,打造一批懷化農業品牌。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積極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發揮休閑農業資源優勢,積極實施休閑農業提升工程,繼續開展休閑農業示范創建,提升休閑農業發展質量。

  二、圍繞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努力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5.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以“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為目標,按照“科技引領、人才支撐、綜合服務”的要求,以創新農業科教機制、提高農民科技技能、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監管為重點,進一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精心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創新培育模式,規范培訓程序,全市爭取完成5000人的示范性培訓任務。繼續實施科教興村項目,深入開展農業科教下鄉活動。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抓好實施“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開展鄉鎮農技站星級服務創建活動,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工作。 

  6.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盡快理順全市獸醫管理體制,建立起科學、統一、透明、高效的獸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規范基層站機構設置,實施標準化基層站建設,鞏固和充實動物防疫站和村級防疫員隊伍;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加強市、縣兩級動物防疫指揮平臺、動物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基礎保障能力。圍繞確保農作物重大病蟲害不暴發成災和重大植物疫情不惡性蔓延傳播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這一目標,切實強化測報基礎和檢疫基礎建設,不斷提升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精準服務能力、專防組織服務能力和病蟲害科學防控能力,大力實施推廣綠色防控,推廣精準施藥高效施藥器械,提高農藥利用率,重點抓好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和柑橘重大病蟲害防控。

  7.加強農業機械推廣。大力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機插秧面積增長10%,力爭全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增長2%以上。大力推進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力爭全市完成油菜機械化直播面積9萬畝、機收面積42萬畝以上。繼續加強溆浦縣、芷江縣2個省級油菜機械化示范點建設,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強農機合作社建設,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每個縣市區爭取2家以上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省級扶持農機合作社標準。全面推進平安農機建設,努力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強化監督檢查,促進購機補貼政策規范實施。

  8.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格按照“四個最嚴”總要求,緊緊圍繞“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這一目標,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以農業標準化為核心競爭力,提升綜合監管能力,加強日常監測,深化專項整治,嚴格執法監管,確保主要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全年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扎實推進委市共建農業標準化,加大園區建設力度,圍繞水稻、油菜、蔬菜、柑桔、時鮮水果、茶葉、雜交水稻制種、生豬、家禽、肉牛十大產業,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450萬畝,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達到150個,新增30個。標準化核心園區畝平增收1000元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100%。大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力爭新增“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40個。加強種子管理,統籌抓好種子品種管理、市場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

  9.加強耕地質量和肥料管理。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耕地和基本農田臺賬,規范占補平衡的耕地質量驗收評定工作,確保全市377萬畝永久性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落實深耕深種、增施有機肥、土壤調酸、秸稈還田、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綜合措施,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嚴格規范肥料管理,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耕地拋荒日常巡查,督促指導治理耕地拋荒,為全市糧食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切實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

  10.大力發展特色縣域經濟。抓住靖州縣、通道縣列入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重點縣和文化旅游業發展重點縣難得機遇,加快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在做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檔次上下功夫。其他縣市區因地制宜,挖掘資源,發揮產業優勢,積極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全市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11.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推進“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為抓手,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重點抓好“三化一改”(即凈化、綠化、淳化和農村危房改造),繼續抓好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完善和執行新農村建設規劃。培育和壯大新農村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繼續加大新農村資金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增強新農村發展后勁。狠抓督促指導和工作調度,力爭全市15個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全部達標。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市縣四大家主要領導和黨政分管領導各辦一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力爭辦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美麗鄉村典型,擴大辦點示范效應。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太陽能熱水器、高效生物質爐灶等新能源,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有效提高農村生態文明水平。

  12.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轉移就業。健全農民素質教育體系,整合培訓資源資金,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切實抓好農民素質教育工作,不斷擴大農民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成果,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力爭完成農民生產技能和勞務技能培訓12萬人次。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增強農民就業和創業能力,穩定和提高勞務收入。

  四、圍繞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創新

  13.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繼續實施“萬戶”工程,開展整縣推進培育家庭農場試點示范,深入開展省級示范社創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試點。總結推廣好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支持經營性服務組織在農產品保鮮、貯運、加工、銷售等環節和金融、保險等方面開展服務,引導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統防統治、集中育秧、農機作業、烘干、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服務。加強土地流轉規范管理,健全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加強對工商企業租地監管和風險防范,建立工商資本租地分級備案制度。

  14.扎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溆浦縣全面完成整縣推進工作任務,其他縣市區全面啟動整縣推進工作,并完成摸底調查和指界制圖工作。繼續開展沅陵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登記工作試點,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評估、擔保、收儲工作機構組建,完善土地專業評估、擔保、收儲制度。

  15.全力推進其他各項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重點抓好全市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沅陵縣全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試點和麻陽全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積極推進農村“互聯網+民生服務”改革,探索農村民生服務社會化、市場化、信息化,將民生服務市場需求這個無形資產轉化為融資資本、服務資本,轉化為公司和社會的有形服務,以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五、圍繞增強“三農”管理服務能力,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16.推進依法治農護農興農。深化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執法重心下移,按照“一個行政部門一支執法隊伍”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全面履行法定職責,依法查處農業違法案件。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建立重大行政決策和聽證目錄,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和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依法調處涉農糾紛,積極化解涉農矛盾,確保農村和諧穩定。繼續強化農業“三項改革”等惠農政策宣傳,跟蹤2015年補貼資金到位落實情況,加快支持種糧大戶等現金補貼發放,增強補貼的精準性和政策導向性。

  17.增強參謀服務與組織協調能力。適應農委系統工作職能新要求,加快工作理念向“專項+綜合型”、“生產+政策型”、“戰術+戰略型”轉變。加強調查研究,注重研究關系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總結推廣農業農村發展新經驗、新模式。加強綜合分析、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和農情調度。發揮好農口部門牽頭協調職能,加強與橫向部門的溝通聯系,凝聚形成農業農村發展合力。優化管理方式,加強對基層工作的指導和服務,運用法治思維、市場辦法、公眾媒體和信息化手段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18.打造高效廉潔勤政機關。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加強紀律建設,強化規矩意識,規范權力運行,突出廉政約談、述責述廉、廉政風險防控、整治“四風”陋習和“雁過拔毛”行為。加強項目資金監管,針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適時開展專項檢查。加強領導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抓好財務預算執行,規范財務管理。推進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強化安全生產、應急處置和防災減災。抓好政務公開、文秘機要、新聞宣傳、信訪維穩和建議提案辦理。加強后勤保障、離退休、工會、共青團、婦委會等工作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推動農委系統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