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實收入夯基礎
堅持“收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財政政策相銜接”,以收入與GDP關聯規律為基礎,以克強指數走勢為標準,建立收入與GDP關聯機制。經濟上行,收入則略高于GDP增幅;經濟下行,收入則略低于GDP增幅,力求保持同步,合理設定收入預期;建立收入質量優化導向機制,以稅收增幅不低于財政收入增幅為原則,合理分解收入預期。
突出一個中心,聚焦兩大領域,主攻四大產業,夯實財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礎。順應財政“省直管縣”要求,突出本級及轄區,以中心區域經濟發展引領示范縣域經濟發展。發揮財政政策啟動、引導、杠桿效應,聚焦城市經濟和園區經濟,調整城市建設、管理、經營思路,主攻商貿物流、文化旅游、健康醫藥、綠色食品四大產業。
二、統籌財力保重點
保證基本公共服務合理需要,優先安排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支出,嚴格控制機關運行經費和樓堂館所等基本建設支出。優化支出結構,壓專項、兜底線、保民生、控風險,修正不可持續的支出政策,調整無效和低效支出,騰退重復和錯位支出。
突出公共預算主體。加大財力統籌力度,嚴格統籌轉列口徑,提高統籌調入力度,堅持統籌安排次序,強化統籌使用原則;加大專項整合力度,憑依據立項,憑績效進退,堅持專項資金跨預算、跨級次、跨部門、跨年度整合;加大資金盤活力度,建立國庫集中支付額度結余結果反饋應用機制,嚴格“兩個一律”要求,形成盤活結余結轉長效機制。
堅持部門預算分配次序。先從非稅收入安排,其次從單位結余資金安排,再從基金預算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最后從公共財政預算經費撥款安排。
三、集中資金保支付
堅持“兩個所有、兩個直達、兩個集中”的國庫集中收支原則,將所有單位的所有財政性資金及財政性資金運動引起其它資金均納入集中收付范圍,收入直達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直達商品和勞務提供者,資金向金庫集中,向國庫集中支付承辦行集中,最大限度節約資金、最大限度沉淀資金、最大限度盤活資金。
以庫底目標余額為極限,以庫款絕對安全為前提,力爭財政對外借款只降不升,對上欠款只增減不增,形成財政庫款良性局面。
四、打造洼地爭政策
將“一極兩帶”的發展新定位建立在“一極兩帶”的政策匹配之上。直面支出依存度高的現實困難,立足老、少、邊、窮、庫、禁及國家生態功能區、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區域特點,結合懷化方向定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公共服務成本差異和區域貢獻,確定財政“爭資金爭政策”的工作方向,搶抓機遇,積極對接,認真梳理同區域、同定位、同格局、同困難的地區已有或者標準較我市高的政策,并研究針對“一極兩帶”發展制定出新的有傾向性、支持性的政策,有體制性、試點性的政策,有突破性、差異性的政策。聚集營造人才技術、基礎設施、產業扶持一體化的政策支持體系,以政策洼地助推經濟增長。
五、強化監管防風險
防控償債風險。債務置換改變的是償債期限,不變的是債務余額,轉移的是償債主體,財政債務壓力凸顯;與此同時,以政府擔保、政府兜底、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形成的平臺公司債務,致使財政或有債務累積,財政潛在風險加大。探索建立與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相對應的政府或有債務披露調控制度已顯得十分必要。
防控支付風險。嚴格財政借支對象、用途和期限,堅持一級預算單位之外不借,臨時緊急之外不借,逾期不還不借,加大老欠消化力度,強化回收扣款紀律,建立借款回收保證與責任追究機制,探索試行“誰決策,誰負責”的財政對外借款終身負責制。
防控責任風險。直面改革責任風險加速向財政集中,財政金融風險、法律風險向財政轉移的現實,完善內控機制,按照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的原則,綜合運用不相容崗位(職責)分離控制、授權控制、歸口管理、流程控制、信息系統管理控制等方法,科學制訂管用可行的內部控制辦法和操作規程,完善內控委員會審核實施機制。
防控監管風險。以信息化為支撐,建立績效評價、投資評審、資產管理、政府采購、集中支付與預算管理事前、事中、事后有機結合的“六位一體”財政運行機制,逐步形成集中支付覆蓋全部財政性資金、評審分離覆蓋全部政府性項目、績效管理覆蓋全部財政專項資金的財政大監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