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鄉村振興蹄疾步穩、全面推進。脫貧成果鞏固拓展。動態監測、精準幫扶防返貧監測對象5.9萬人,消除返貧風險2.6萬人,脫貧人口穩定就業36萬人。涉農貸款達995億元、占比達40.7%。推廣以工代賑項目336個,帶動就業6.5萬人。麻陽以工代賑經驗全國推介。新晃、芷江、會同、靖州獲評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完成糧食播面461.6萬畝、總產39.3億斤。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突出問題整治率達87%,新增高標準農田35.4萬畝。新增和改善灌區灌溉面積17.2萬畝,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37座。農機合作社空白鄉鎮實現清零。辰溪獲評省級小型水庫標準化管理示范縣。特色農業培優育強。雜交水稻制種18.6萬畝、柑橘品改17.2萬畝、油茶新造低改25.5萬畝、中藥材種植新增17.8萬畝。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14家,產值過億企業達21家。“兩品一標”產品達308個,碣灘茶、麻陽柑桔、黔陽冰糖橙品牌價值均超30億元。會同入列國家生態低碳茶整建制推進試點縣。靖州茯苓深加工產業集群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辰溪、中方獲評全省茶油大縣。麻陽入列全省水果產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縣。和美鄉村提質增色。“五共五美”模式全域推廣,新增省級美麗鄉村19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125個,完成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50個,新建農村垃圾中轉站7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別達94%、44.5%。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968處。改造農村危房655戶。建成農村配電網線路3200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380公里,增設安防設施1150公里。會同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洪江市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通道獲評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2025年,深化區域協調聯動,推動城鄉發展向“融”而進。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要素互補、設施互通、發展互融,加快構建城鄉聯動、區域共榮發展新格局。
推進省際毗鄰地區合作發展。編制完成湘鄂渝黔毗鄰地區合作發展實施方案,力爭將湘鄂渝黔毗鄰地區合作發展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及重點專項規劃。探索建立湘鄂渝黔聯動發展機制,緊盯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基地建設,共同謀劃一批重大項目、爭取政策資金支持。
推進鶴中一體化加快發展。堅持規劃一體編制,進一步健全“1+1+N”規劃體系,爭取鶴中一體化發展納入省“十五五”規劃,高質量推進“三區一縣”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堅持基礎設施一體建設,實施仙人橋商務區、高鐵新城開發和城東片區新型城鎮化等“十大工程”,建成中方濱江北路、懷化高新區財富西路,建設人民西路、公園北路、建豐路、坨院路等道路,逐步形成“雙環+四通道”快速通道網;新建、改造供水管網11.6公里,完成中方自來水廠改造工程;新建輸電線路21公里、變電站1座;新建、更新燃氣管網25公里。堅持城市管理一體推進,抓好主次干道沿線和高速出入口、公鐵車站周邊環境治理;完善智慧城管平臺功能,全面推行“三區一縣”城市管理“一網統管”;完成全城污水處理廠改建工程;啟動警予公園、懷鐵公園、粟裕公園三期建設,新增城區綠化面積15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36.8%以上。堅持公共服務一體供給,推動公積金、公安、稅務等50項政務服務事項一體化辦理。
推進城鄉協同融通。開展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城鎮化率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大力實施城市更新,改造老舊小區154個、背街小巷238條、危舊房1149套、城中村6086戶,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00套。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推動縣城城市體檢評估全覆蓋,加快補齊產業配套和基礎設施短板,支持各縣市區圍繞“主”“特”定位發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推動一批中心城鎮高質量發展。突出抓好國省干線建設,加快建設張官高速、G60滬昆高速安江西互通工程,力爭洞天、銅天、溆洞、安溆高速開工。加快沅水洪辰航道工程建設。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健全易地搬遷后續扶持“1+2+N”政策體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嚴守427.97萬畝耕地紅線,新增高標準農田13.86萬畝,糧食播面穩定在461.6萬畝以上。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成雜交水稻制種20萬畝、柑橘品改16.6萬畝、竹林低改15萬畝;推進中藥材GAP示范基地建設,新增中藥材種植10萬畝;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50家,積極建設農業產品國際外貿產業園。全力打造“懷鄉懷品”子品牌矩陣。推動山銀花、天麻、鉤藤產地初加工集散市場建設。鞏固拓展村集體經濟“消薄”成果,經營性年收入超10萬元行政村占比達65%以上。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大力推廣“五共五美”模式,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5%以上,和美鄉村占比達35%以上。建設農村公路350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32座。實施科教興農“三小”工程,持續優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進鄉村柔性引才。推廣麻陽“農村物業”自治模式,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塑造鄉村文明新風尚。